丹山赤水神仙宅-柿林漫筆 寧波余姚柿林村環境清幽,云氣縹緲,別有洞天。自東漢以來,這里曾是道教修煉圣地。北宋科學家、政治家沈括跟村莊始祖同屬沈氏族裔。村里的風景名勝“丹山赤水”四字出自宋徽宗御書親賜。 日前從岱山訪東沙古鎮返甬轉車,傍晚抵陽明故里余姚,約會浙師老同學潘兄,承蒙熱情接待,晚餐后陪同夜游陽明山。翌晨,在潘兄府上早餐后,到城鄉公交站上車。他將現買的小籠包子、茶葉蛋交給我,叮囑:“進山路遠,帶著路上吃! 古村位于城市東南45公里處與鄞州接壤的峙嶺。車過梁弄鎮,便上山盤旋逾百余道彎,攀上羊額嶺,抵大嵐鎮。徒步往奉化溪口方向,沿公路到蜻蜓崗岔路往東,一路經四馬亭、黃泥嶺……人走在山嶺上,天低路迥。往下看,兩邊山坡梯田青翠碧綠的茶蓬,一行行,整整齊齊,仿佛經過園藝師的精心設計,想必是余姚名茶“四明龍尖”了。時有山民將一袋袋新摘的茶葉車運、肩挑而過。近2個小時跋涉,到獅子巖,公路盤旋而下,忽然發現走進了大山的懷抱。景區管理處沈經理相告,下面就是柿林村。噢,樹叢中掩映著大片魚鱗似的青灰瓦背…… 村莊坐落在山腰里。順石級而下,竹林夾道。路困人渴漫思茶。進村,看到就近一戶村民家的天井里有自來水龍頭,遂取出旅行杯接水,喝了一口,好沁甜哦!原來是泉水,沒有一點漂白粉的氣味。農婦見了說,泉水是淘米洗菜的,我們都喝井水。見我熱汗涔涔,坦然邀我進屋歇息。一邊用銅勺舀了缸里的井水,再往大鍋灶添柴生火。水開了,給我泡了一杯新茶,自家采摘炒制的,清香縷縷。閑聊中,知道本村人都姓沈,她是外姓,娘家在鄞縣。一雙兒女都在外面打工,逢年過節才回來。平時兩老相依為伴,靠山吃山,自食其力。桌上有一碗拌了鹽的水煮竹筍,是她家常見的飯菜。我嘗了一吊竹筍,有點咸。也許,這在都市趕飯局又想降血脂的食客眼里,略經后廚加工卻是一道不錯的綠色環保佳肴。剛才閑聊時聽說她有胃病,怎么也吃竹筍!時近中午,我拿出干糧,四只肉包、四只茶葉蛋,各取其半,分給農婦。她笑著擺擺手婉拒。我說,余姚老同學送的,不要在意。你胃不好,東西涼了,要蒸熱了吃。辭謝時,她又將我的杯子里添滿茶水。心想,山里人淳樸,家境清苦,待人卻很厚道。 村舍依勢而筑,高低錯落。山居大都以塊石壘墻,敦厚結實,久經風雨考驗。也有磚砌的,粉墻斑駁。原木搭建的門樓、木柵欄的窗戶,被炊煙熏黑了的樓板,屋檐下堆疊的劈柴、屋角的大水缸……皆出于因地制宜。村路小徑曲折,或石級,或斜坡,縱橫交錯,迂回曲折。有的路從住戶的籬笆院子前面或屋后的竹園里通過,那里放養土雞。還有的,這家前門斜對著那家后門,倘若為圖方便,可以從鄰家穿堂抄近路。村坊里,白天幾乎家家開著門,或虛掩著,可謂雞犬之聲相聞,日常相互往來。 老宅之間的窄巷里,有的掛著幾盞大紅燈籠,點綴著灰褐的外墻,格外醒目,有一種吉祥的氣氛。還有的在屋檐挑出“赤水旅社”、“丹山飯店”之類的青布牙邊旗幡。據剛才歇息過的那家農婦介紹,這樣的飯店旅社,村里有20幾家?梢韵胍,慕名“丹山赤水”的觀光客還不少呢! 村中有古井,名曰“同心井”,開村始祖所掘,清澈通明,甘冽可口。全村同飲此井,有“一口井飲千丁”之說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還有“氣象井”之說:“大井水滿天要晴,大井水淺要落雨!边@口井沒有井圈,像一個小池塘,水面漂著一兩片樹葉。古井的三面駁有石坎,一面筑有石級,像一個小小的埠頭。村民汲水時不用吊桶,而是彎腰或蹲下來,伸臂用水桶一舀就行。 沈氏在這里血脈相傳,生生不息,已有600余年歷史。村東北有沈氏宗祠,系村里族長文爵公建于清道光四年(1824)。沈氏祖訓8條:禮、儀、廉、恥、孝、悌、忠、信。祠堂大門有楹聯云:“面水臨山幽心所止,興廉舉孝令德之光!膘魞戎仪逄,懸“文肅世家”、“欽旌節孝”、“簪纓濟世”、“科第傳家”諸匾。中堂供奉始祖畫像。墻上史料介紹沈氏宗族歷史淵源:西周初年,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被封于沈(今河南平輿北)。公元前506年,姬姓沈國被蔡國并吞,沈國后人就以沈氏為姓。春秋時主要在河南、湖北繁衍,東漢時有族人遷入浙江,至唐宋,成為名門望族,活躍于政壇者有唐代狀元、御史,宋代中書侍郎、戶部侍郎、禮部尚書、翰林學士、御史中臣、前軍都督大元帥,還有宋徽宗的東床婿。其中,宋仁宗嘉佑進士、翰林學士沈括為沈氏24世祖。至元末,沈氏45世祖林十五公沈太隆因不喜繁華,避塵絕世,從余姚姚江灞口一路至四明尋幽探勝,見赤水溪兩岸風光旖旎,口占一絕:“洞天腹地甚奇哉,不染人間半點埃。相土擇宜居此樂,峰頭唯有白云來!彼鞌y妻兒筑廬,為柿林村始祖,耕讀傳家,儒風遠近聞名。 祠堂附近有蓮峰庵,早于沈氏宗祠,舊為道士居住修真之地。庵門屋檐懸2盞紅燈籠,大門兩邊對聯云:“九陌紅塵飛不到,十洲清氣得來多!扁謨裙┓罡髀飞裣珊蜌v史名人偶像。據村里長者介紹,柿林村周圍山峰狀似碩大蓮花,村莊位于“花心”,庵因此得名。 出村往西北漸行,山徑蜿蜒,兩旁閑花野草簇擁,古木參天。行至一處有院墻,石級高聳。院門前分植2棵古銀杏。院內修篁婆娑,有亭翼然,曰“御碑亭”。據余姚任教的浙師學友潘兄介紹,相傳東漢年間,上虞令劉剛、樊云翹夫婦慕此諸峰巍然,林壑幽美,遂隱居修道。得道后,從皂莢樹緣木升天。于是,此地成了道士修真養性之地,被尊為中國道教第九洞天。唐宋兩朝更顯興盛。北宋政和六年(1116),篤信道教的宋徽宗御書親賜“丹山赤水洞天”,后世遂勒石立碑于此。揣摩亭內石碑上的行楷瘦金體,秀逸工致。趙佶御書使沈氏山村蓬蓽生輝,如柱聯所云:“名山枕秀翰凝碧,勝跡當芳讀瘦金! 毗鄰有夢溪草堂,掩映在古松老杉之中。堂內置明式桌椅,中堂掛沈括畫像,對聯隸書“夢溪窮理淵源達,妙筆生花翰墨香”,書架上陳列沈括著作。這里是沈氏族人當年讀書之處。沈括晚年謫居潤州(今江蘇鎮江),筑夢溪園,著有《夢溪筆談》,草堂“夢溪”二字本出于此。 循草堂前面石級而下,漸入佳境。滿目蒼翠,山風拂面,頭頂古柯交錯,樹冠如蓋,腳下曲徑逶迤,幽深宜人。行至山坳,但見群峰擁翠,壁立千仞。山麓筑有道觀,圍以杏黃院墻。院前臨水,曰“赤水溪”。順溪而下,有白水潭、青龍潭、華蓋潭、靈龍潭和秋水長灘。溪上有赤水橋,單孔石拱,始建于清咸豐九年(1859),歷時三年。該橋由村人沈云章發起捐造,以丹山紅石砌成,工藝精湛。1922年重修。橋面正中鑲一方石板,有荷花石雕。橋欄有4個望柱,頂端有球形紋飾。相傳很久以前,有位仙人在懸崖峭壁宰羊,羊血流淌而下,染紅了崖壁。因此,丹山石壁又名“殺羊巖”。山下有溪,原名“雙鹿溪”。丹赤的崖壁映紅了溪水,故名“丹山赤水”。此刻,你仿佛置身于虛無縹緲的神話境界,平添了一份俠骨仙風……佇立橋頭仰望,群峰中有一摩崖裸露,呈赤色,上有刻石“丹山赤水”,乃瘦金體神韻,居高臨下,皇氣凜凜。 流連峽谷,四圍青山環抱,溪水淙淙,山鳥啁啾,野草芬芳。身歷其境,如柳宗元《永州八記》中所述“清泠之狀與目謀,瀯瀯之聲與耳謀,悠悠而虛者與神謀,淵然而靜者與心謀”。傳說“八仙”之一呂洞賓曾仙游來此,在丹山石壁頂端播撒仙藥以濟世。據載,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、史學家黃宗羲為編撰《四明山志》,于崇禎十五年(1642)攜諸弟子入四明山考察,踏遍四明群峰,亦在丹山赤水留下足跡。 在柿林村,山水風光與山鄉風情相得益彰。村后的名樹園,林木蔥蘢,其中有一株古松、五株古香榧樹、一株千年白桃花樹,分別寓意“福、祿、壽”,寄托沈氏宗族人壽年豐的良好愿望。特產茶葉、竹筍、楊梅,還有野生獼猴桃。倘若清秋時節,村里“綠陰蒙蒙,朱實離離”,屋前屋后的柿子樹結滿了品牌水果“丹山吊紅”,享有“紅紅瓶,綠綠蓋,千人走過萬人愛”之譽。 “丹山赤水神仙宅,布襪青鞋作勝游!边@是明代詩人高彝的詩句。柿林村地處四明山腹地,平均海拔550米。來這里訪古探幽,敦厚純樸的民風給人回故鄉一樣的親切,你還會因丹山赤水的野趣而“物誘氣隨,外適內和”。 2008/5/11 夜宿余姚5/12 于大嵐鎮柿林村(史料據浙師學友潘兄與柿林村碑記及村里長者介紹,在此致謝!圖文版載2023/11/8 草木皆醉微信公眾號)
|